今日下午,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“重温经典读书会”中与大家分享交流《论语问答录》学而篇第十四章,今日有更多网友参与讨论,大家围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展开的激烈的辩论。老猫继续为大家当好秘书,作好笔记。现将聊天记录整理如下:4 Y/ _, S/ X0 U# \) L+ N
7 v6 N- T% N' \ c贾陆英老师简介:/ M) v# f, D$ F. N
& u* ]0 `& A f$ O2 i' l$ J! N9 l
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、山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、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传播委员会副主任、太原市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、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贾陆英。贾老师原任中共太原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、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、太原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。中共太原市八届市委委员、市十一届人大代表。长期从事理论研究、政策研究和党校教育工作。在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报刊上发表论文、评论、杂谈、调研报告等百余篇。
6 f* c8 n* e) _1 J' i( q
' X# b3 C! s0 Y" O$ C6 U
) e" c7 I! V/ |6 B贾陆英:今天下午,我们继续学习讨论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十四章:
* v& h2 c! e: e: i5 D4 b( B# L% h
1•14子曰:"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己。"有道:指学问道德高的人。正:正其是非。" a2 G% C2 L5 p, h/ l
9 r* p1 `! `1 C0 w, Z+ b5 Z! r孔子说:"君子吃饭不求饱足,居住不求安逸,敏捷地做事,谨慎地说话,又到学问道德高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,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。
- A; l& ~2 R& n' O/ q
3 @- |& `- `" M) L6 A"问:怎样理解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”?
( W9 Q- g" F! t, s/ p+ e7 I# w答:这句话是从怎样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,提出对君子的要求。要成为一个君子,就应当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如果把志向放在求饱、求安上,则将无暇顾及道义;如果把志向放在求道上,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,也就不去在意安饱问题了。这是《论语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人生态度问题。例如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(《论语•里仁》)、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于议也。” (《论语•里仁》)、“贤哉回也,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 (《论语•雍也》)、“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 (《论语•述而》)等,应认真领会,仔细体味。
! }4 S3 A6 ~% |; N, L5 p5 h
8 c! h) y4 s: ?6 t: j( |夕惕若: n5 [! `' R9 Q. E' n' k9 G
如此说来,吾等皆是好学之人。说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,忆及弘一法师所说的人生三段论:物质层面、精神层面和宗教层面物质追求是基础,但也仅限于人的动物性。精神和宗教层面的追求才能体现出人性来。每个人的好恶不同,囿于物质,一生只为锦衣玉食、生活安逸,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最大的快乐,我觉得,这种物质追求一旦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,必须要去寻找一些心灵上的东西
$ l3 H6 X3 P" p, A% {" U: A
( D6 @0 ^$ A( [! Q* E. P6 m8 S浅浅烟:- e8 s! g) q% ~6 ]% @
这样说就想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4 Y" s$ c2 i* F* @8 c/ R
8 w# T2 q ?4 r0 ?
贾陆英:
$ f7 D0 `; R: B2 T* E/ z8 X各机关的文秘工作者,一般应是好学之人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,都是人之所欲,问题在于把哪一个放在第一位,做为人生第一追求。# G1 _' ?9 f4 |
5 P# Z' q* |. r, l% i1 y3 X夕惕若:
' Z8 x/ q3 \9 x x* s" W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论语里面的这句,鲁迅先生就说过,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。贾老,晚生跟人探讨过这个问题,很多人认为,应该是彻底满足了物质追求之后,再去满足精神需求。我们当时不这样看。说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。10年的时候,我在一家企业当业务员,出差在外,等客户发货的时候,就在路边看《周易》,来了个背着蛇皮口袋拾荒的白发老大爷,盯着我看了几秒,说,小伙子,看《周易》呢?你们知道我当是多震惊。他根本没看书名,看了几句内容,就知道是什么书一个捡垃圾为生的老人,生活应该不安逸吧,不影响他知道这本书。说真的,从那之后,我见了路边大爷,绝对恭恭敬敬的
# D2 n" j) U: P& D, S2 U |